安多民俗村塑胶跑道环绕的足球场。
安多民俗村定居下来的牧民的家,可以看到装修和采光都不错。
每户一家小院,水电气全通,不用担心雨雪天气,牧民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。9月16日,记者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,实地了解异地搬迁扶贫情况。据了解,兴海县多数地区山大沟深,藏族占总人口77.89%的兴海县,是一个以牧为主、农牧结合的县。该县各项基础设施薄弱,自然条件艰苦,脱贫攻坚难度非常大。
为此,兴海县整合各类资源,投资2.1亿元建设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——安多民俗文化村。2017年以来,全县853户农牧民搬进新家。利用产业发展资金,依托公益岗位保障,安多民俗文化村累计安排草管员、护林员300名,年人均增收2.16万元。
基础设施齐备 村落整齐划一
塑胶跑道环绕的足球场、村子里干净的道路、丰富多彩的文化墙以及整齐划一的新居,这是记者看到村子的直观景象。随便来到一户牧民的家里,不仅可以看到宽大干净的院落,还可以看到富有藏族特色的舒适厅堂。客厅里的餐桌上摆满了点心食物,电视剧的声音从卧室里崭新的彩电和音响中传出,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兴海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以前牧民的家里照明只能点煤油灯、蜡烛,每到晚上,屋里漆黑一片。自从定居下来之后,牧民不仅可以无惧风雪等恶劣天气,还可以随时用上自来水、电以及燃气。现在牧民做饭用的是电磁炉、电热炕等家用电器,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大幅度提高。
重视生态环境 发展多元产业
青海位于青藏高原、三江之源,高寒缺氧,生态脆弱。这里不仅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,也是生态扶贫的主要战场。扶贫开发不能破坏生态环境,因此,青海省坚持走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的路线,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据了解,在兴海县虽然牧民定居了,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在村子周围继续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,也可以去周边县市打工。兴海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,通过推进“以草定畜、草畜平衡”机制,引导移居牧民发展多元产业,减少放牧对天然草场植被的破坏。如今,全县草原植被逐步恢复,草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
不仅如此,兴海县还通过发展相关产业、光伏扶贫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多种手段,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持续增收。县委县政府积极与县藏医院协调,计划在县城集中安置点3公里处打造藏药材种植基地,投入资金600余万元,通过承包药材种类片区、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等方式,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,切实提高经济收入。